|
【摘要】人的思维品质与能力关系到人的终生发展。优秀思维品质的形成离不开教学的训练与培养。地理教学要全面落实新课程确定的目标,就必须把思维品质的培养作为重要的课题进行深入的探索。
【关键词】地理教学,思维,品质,培养,方法
地理思维品质与能力的培养,是中学地理教学的核心任务和终极目标。因为只有促使学生形成相应的地理思维能力,才能使学生增强学习兴趣,端正学习动机,从而促进学生对地理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形成。因此,我们在教学中必须高度重视思维品质与能力的培养,在实践中应突出以下几个方面:
1.要明确中学生地理思维发展的阶段性内涵
课堂是地理思维的主要训练基地。现代课堂教学理论从控制论、信息论的角度出发,认为整个课堂主要由控制系统(教师)、接收系统(学生)以及信息系统(教材)三部分组成,教学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信息传递的过程,而学生的思维活动,就是伴随着信息的传递而产生的。
1.1 地理信息接收阶段的思维内涵。
课堂教学中的地理信息是科学家经过取证、教育学家根据学生心智发展特点确立的信息系统,它的背景是整个地理物像系统,具有形象性、综合性、系统性和动态性等特点。依据地理信息的这些特点,信息接收阶段的中心任务就是对知识的理解。其思维内涵主要包括:①形象思维,即通过各类景观图片和地理模型的观察,再造地理事实和地理现象,并在此基础上,加深对地理环境的理解,形成一定的感性思维能力;②抽象思维,即通过文字信号和各种示意图、分布图等图像信号,对地理信息进行分析、综合、比较、分类、抽象、概括、具体化以及系统化的思维。
课堂地理信息主要贮存在教材中,以文字信号和图像信号两种形式出现。另外,作为控制系统的教师,也是地理信息的主要贮存者。教学的过程要求教师必须要把贮存状态的信息转化为输出状态。即利用语言、投影、图片等形式呈现给学生。如果地理信息是未经转化的,那么只能造成照本宣科式的讲解,整个教学过程只能是“填鸭式”、“注入式”的。如何使得地理信息转化为输出状态,这是教学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,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起点。
1.2 地理信息贮存阶段的思维内涵。
我们常说,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,这里的“记”,就是地理信息在贮存阶段的主要思维方式。地理信息的识记有两个层次:①对地理知识、原理和地理规律的识记;②对接收阶段的一些思维过程、思维方法的识记。没有识记,理解就失去了意义。同时,理解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识记。因此,有关地理知识和地理技能在识记方面的技巧理应受到教师的重视。
1.3 地理信息输出阶段的思维内涵。
学生应用地理信息的阶段,就是地理信息的输出阶段,与之相伴随的思维活动形式主要是“忆”的过程,并在“忆”的基础上促使地理知识和技能的迁移。从教学过程来看,地理信息的输出阶段就是教师设计练习,对学生进行训练和检测的过程。
2.地理思维的基本类型
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主要是从性质上对思维所作的划分,另外,我们还可以从思维的途径上对思维进行简单的分类,以便在教学中能够科学地选择教法和学法,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。
2.1 横向思维。这是对于不同事物的相互比较的思维过程,能够帮助学生更准确地把握地理事物的特征。例如恒星和星云的比较。
2.2 纵向思维。指对于同一事物发生、发展的前因后果的思维过程,有助于对知识整体性、系统性的把握。例如洋流的概念、类型、分布以及影响的学习。
2.3 聚合思维。即把问题所提供的各种信息综合起来,得出一个正确的结论。例如做选择题。
2.4 发散思维。即沿着各种不同的方向去思考,探索解决问题的新途径。例如“如何治理水土流失?”这一思维过程即属发散思维。
2.5 跳跃性思维。面对一个信息源时,还可以对具有相同属性的信息源进行联想,以求其对本信息源的理解和扩展。前者主要指知识的迁移,后者主要是地理知识的归纳和总结。
2.6 逆向思维。上述各种思维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都呈现出一种互动、互补的关系,称为思维的逆向性。这种思维在地理教学中是很常用的。
2.7 空间思维。地理思维不仅是平面化的,而且是三维的。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调动一切教学手段进行教学,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、科学的地理思维。
3.培养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基本方法
3.1 学生记忆地理信息的过程就是一个信息的编码贮存的过程,编码越有序,贮存越畅通和有效;另外,当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层次和结构时,则很难遗忘,并且对新知识就具有了一定的同化和吸收作用。依据这些理论,信息传递中的“序”是相当关键的,这就要求教师在输出信息时,应层层展开,层层递进,做到有条有理、层次分明。
3.2 通过对信息传递方法的选择,使思维充满活力。
在课堂教学中,教师所凭借的信息载体愈逼真、愈接近实际情况,对学生的启迪和教育作用也愈大。从这个角度来看,板画、投影片、幻灯片比文字系统要前进一步;而立体模型、录像、地理园和地理教室更胜一筹。针对学生思维发展的阶段和内涵,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,使地理教学避免僵硬的套路、呆板的表述,对学生地理思维的形成与发展是至关重要的。
3.3 通过对信息流向的确定使思维有目标。
人的思维是具有一定的方向的,方向愈明确,思维的积极性愈高。课堂中对学生“注意”等心理品质的关注,就反映了这种要求。但是,单方面强调学生是不够的,教师所展示的信息源对学生的吸引程度,才是思维有方向的关键所在。目前在教育界所推广的“目标教学法”就是一个很好的尝试。
3.4 通过对信息反馈过程的平衡,使思维有结果。只有当学生看到自己的思维之果时,才有可能激发起再学习的欲望,而信息的流向不可能只有输入阶段和贮存阶段,还必须要有输出阶段。教师应该对课堂教学中的信息检测和反馈过程进行控制,具体表现在对提问的评价、对练习的设计和对形成性测验的评价上,只有这些评价,才能使教学达到一定的平衡。
总之,地理思维品质与能力的培养,既对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作用,也影响着学生的未来发展,对此,我们应努力研究与探索。
转载注明来源:http://www.ybaotk.com |
上一篇:动起信息,漫至美术下一篇:计算机网络安全的现状及对策
|